離開.回家
除了唸碩士以外,我每天都在思考這件事情:
離開.回家

我跟故先生說過,對我來說,家並不一定是我出生的地方。家只是一個我自行定義的概念,只要有某些必要的元素,那裡就是我的家。所以香港可以是我的家,美國佛羅里達州的Rollins College Elizabeth House Rm203(其實已經忘了,作的)可以是我的家,雲南麗江古城新義街積善巷老謝車馬店也可以是我的家。所以,離開香港不是離開我的家,而是由一個家搬到另一個家,由養戶A過渡到養戶B的過程。Ryu說我經常像被追殺一樣的逃跑,其實我不過回到另一個家了。我也因此對於離開香港,看得很輕鬆。

(老謝車馬店)
這可能基於我沒有認真當香港是我的家。如果把我的家人搬去其他地方,家這個詞就跟香港毫不相關了。這也是因為,我不愛香港。很多人可以slip tongue一般說出「我愛香港」四字,穿著印有 'I love Hong Kong' 的T恤到處走,宣揚香港的好香港的美。在外地我也會跟人說 'welcome to Hong Kong',但這只是基於好玩。我也同樣在外地介紹來探望的朋友、新認識的朋友遊山玩水,這樣的好客,是與地方完全分割的。如果要自己跟自己作旅遊介紹,又自然截然不同:「喂,不要去香港啦﹗秋天雲南的景色很好啊,冬天到紐約去看雪順道探望Metropolitan Museum啦,春天去日本看櫻花啦......」
對於身份認同這回事,我真的茫無頭緒。小時候明明在英女皇手下當個奴僕,十五歲移交到所謂的「媽媽」手中撫養。十五歲以後的記憶只有:八萬五、二十三條、七一大遊行、人大釋法、天幕……我身體沒有build-in愛國愛黨愛中華民族的chips,不明白為什麼生為香港人有必要愛國愛黨愛中華民族。狂播熱播「心繫家國」對我一點作用也沒有,沒有人嘗試解釋的重點是:我為什麼要愛?
中國人沒必要愛江澤民(我願意愛朱熔基),台灣人也沒必要愛陳水扁(龍應台一定贊成)。為什麼一出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什麼是家什麼是國什麼是世界什麼是有限什麼是無限什麼是相對什麼是絕對什麼是彩虹什麼是雨水什麼是風什麼是雲什麼是耶穌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什麼是涅盤什麼是什麼,卻有那麼多個「必要」、「需要」、盲目不尋根究底的「按本子辦事」,不然你就是不孝、不愛國、不愛黨、叛國賊、叛徒?
為什麼那麼多事情可以選擇,獨獨這個不可以?
是不是決定的太早?
當然我也清楚自己無法否定自己種族上是個不折不扣的黃種人、中國人。我認為認識中國歷史跟認識世界歷史一樣重要,讀中國文學之餘也要讀外國文學,讀科學也要懂語文,為什麼有偏頗?我沒有想過完全否定自己的根,也很著力不讓自己變成「職業反對派」,一次又一次的搬家是想有距離的去觀察理解這個我出生的地方,這個所謂「家」的物體是圓是尖是扁是什麼個模樣。走出去用獵奇用外來人的觀點去重新理解這個我出生的地方。
或許我對「家」是愛得愈深恨得愈深,故先生說「打是親罵是愛」。我無法證明,因為我只是我,我沒法體現身為中國香港人/香港人/香港中國人/中國人/雲南浙江人/雲南中國人/中國雲南人的自己會怎樣。我只能用先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再學習用其他人的眼光來看自己。
我想我對文化研究的熱愛,也源於我對「尋找自己的根」的渴求。不要說幫其他人尋找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文化的價值,我自己文化價值的理解也不明確。
Ryu的日記中有這樣的一段,看得我有點感慨:

「飛機穿越藍天時,我連忙按下快門。到晚上談天時才知道,Qnie 說不定就要離開香港。飛機在頭頂揚長而去,現在才感到這相片有種不能確定的離愁;不過在 Qnie 眼裡,這個景象卻又帶著甜蜜的意味吧。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