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28, 2005

有讀過書

反覆研讀學校網頁。
太好,沒有我喜歡的科目,反正我不喜歡那個地方,也不見得人家會收我。
我沒有對英式、美式或其他各式其色的教育模式有特別喜好,只是不喜歡英式名校太有門第之見。我去唸書,不喜歡連這種事情也管。

限期推至9月尾,突然時間好花得多。立刻在圖書館網頁搜尋Derrida 和Nietzsche的書,忘了大學圖書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關門,明天再借。(後來找到Jacques Derrida 寫的 Memoirs for Paul de Man,欣喜若狂)

過去幾天算完整把老泥將要出版9本叢書看完了。對談裡提到Noises Off, Samuel Beckett的Not I, Zoo Story 原來在美國時都有看過,或許這就是P所謂的,有讀過書(呵呵)。我對noises off的印象很模糊,大概記得是很胡鬧的美國話劇。第一次看全英語演出的話劇,很多對白都沒有完全聽懂,那時只有我和Natalie坐著不明白所有人在笑什麼。到了那學年最後一齣劇公演,我們已經在後台裡了:道具我們二人幫忙造;衣服是Natalie洗熨的;背景、道具我幫手著色,演出時也在台後搬運。人的經歷的確很奇妙。



Not I 是課堂讀物,非常短的劇本,只看劇本很難揣摸意思,這次看Rockaby亦如是。發覺自己太依靠眼睛,這類著重節奏、語氣的劇本,單憑閱讀我無法投入、理解。想理解Samuel Beckett的劇本請看演出或錄影;最後我在堂上看了Not I的錄影。從沒有看過這麼troubling的一齣劇,全劇的「演員」就只有一片唇,依賴唇的震顫、演出者的語音、語氣、話說的速度,每一細節都要拿捏準備,表達那種近乎崩潰、癲狂,到了這地步只能大叫狂呼的精神狀態。整齣劇我都是皺著眉看的,原來,戲劇是可以這樣的。很想再看Samuel Beckett其他劇本的演出。

很想要這個DVD。

Edward Albee。那時我真的不明白,這個寫Zoo Story的是什麼大人物,為什麼他來學校看自己的劇本公演會引來萬人空巷,班上有同學像小影迷一樣編好自己的小作品追著要給Albee,Albee不過說一句:"I will have a look." 他就樂翻天。首先,我想Zoo Story不算Albee的代表作,加上我對話劇認識不深,學藝未精,一直看不明白Zoo Story跟Sandbox想表達什麼。(現在才算有點理解Zoo Story) 如果由Who's Afraid of Virgina Woolf? 開始,那當然又不同講法了。究竟Albee有什麼厲害,我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倒是我Albee語沒有學好,Susan Sontag 的話已深植腦中:「Albee的話劇言語空洞,看來乏味。」(大約意思,參考《蘇珊‧桑塔格文選》,倒是發死人財的出版社這麼多,也不愁找不到這個quote了) 對了,Susan Sontag應該是文化研究界上(我自行界定的版本),我第三個愛上的女人。居首的是Simone de Beauvoir,第二的,我想很多人知道。

星期二看《傾城之戀》很期待。

雖然說過自己看話劇沒有看電影那麼投入,也還是,不斷的不斷的,看了又看。

畢竟,我有讀過下書,有食過下夜粥,哈哈哈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